主办:全国妇联宣传部
承办:央视网
  • /
    他和她是一对普通的农民夫妻,他外出打工,养家糊口,她留守在家,照顾老小。他和她是一对热爱文学的梦想夫妻,给彼此写信,为对方写日记,一写就是14年。他们就是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匡城乡夏庄村的夏令东和朱冬梅夫妇。
  • /
    14年来,无论生活多艰难,朱冬梅从没有放弃过读书、写作。14年间,朱冬梅把对丈夫的思念和生活中所见所闻记录在26本日记里。随着网络的发展,二人学会了在网上联系,并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原创作品。网上谈心,成了他俩的情感纽带;网上写作,更成了他俩互相支撑、互相激励的精神动力。
  • /
    至今,朱冬梅已在博客里发表文章146篇,访问量达到了37000多人次。夏令东发表博文298篇,访问量突破10万人次。在他们的博文里,有生活的家长里短,有儿女的成长片段,有身边的闲情轶事,也有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一个个故事信手拈来、妙趣横生,文字清新自然、真切动人。夫妻两人还经常在微博上隔空互动,彼此乐在其中。有网友评价说:朱冬梅代表了当前农民的一种新面貌。她的生活艰辛叫人同情,她的奋斗经历叫人感动,她的自强自立叫人敬佩。
  • /

留守的作家

央视网出品
责编邮箱/1714523629@qq.com

【媒体转载须经央视网及作者授权】2015/01/27

留守生活酝酿笔尖上的爱情,朱冬梅夫妻作家的最美家庭


        (通讯员王凯 报道)新婚第二个月,他就远离家乡外出打工养家糊口,她留守在家,照顾老人支撑起整个家,这种生活一过就是14年。这是一个很普通的留守家庭,他叫夏令东,她叫朱冬梅,是当今千千万万个留守家庭的缩影。但是这又不是一个普通留守家庭,特别之处在于夫妻两人两地分居相隔千里时都用笔来诉说思念之情,写信写日记写博客,笔耕不辍坚持14年,爱情在笔尖下越酿越醇厚,文笔在爱情滋润下越来越生花,夫妻俩在多次征文中获奖,成为名副其实的夫妻作家,亦催生出这个令人羡慕的最美家庭。

      “月儿弯弯照新房,十家新房九家荒。新郎打工去城市,留下新娘守空床。新娘新娘在家忙,家里家外挑大梁……”这首《新娘歌》一举荣获2010最火的网络新民谣,而这首民谣的创作者就是留守妇女朱冬梅,歌谣就是朱冬梅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1994年,结婚刚一个月,丈夫夏令东和公公就先后外出打工,家里十多亩田地,就靠朱冬梅和她多病的婆婆一起耕种。奶奶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顾,她忙里忙外,成了这个家庭的顶梁柱。天还没亮,朱冬梅就起床做饭,然后侍候婆婆和奶奶起床,给奶奶梳头、穿衣服。等一家人吃过饭,朱冬梅又得洗洗涮涮,收拾好家里再下田干农活。俗话说:一个好女人撑起一个家。在夏庄村,村民们都知道夏令东娶了个孝顺勤快的好媳妇。两个孩子乖巧懂事,活泼健康,在学校里成绩优异,一直都是三好学生,所获得的奖状,贴满了家里的墙壁。这个家庭,夫妻和睦恩爱,孩子健康成长,家里老人得到了照顾,农田里庄稼年年丰收。

      为了给家里增加收入,朱冬梅养了两头猪,又种了好几亩的棉花。白天,她在田里忙碌,用繁重的劳动来冲淡对丈夫的思念;晚上,她忙着笔耕,把对丈夫的思念和心事倾泻到日记本上。14年来,她写了满满26本日记。“写完一本后就寄给对方看,她和丈夫还给这些日记起了个特别的名字——留守日记。”当有人问“每年有那么长时间不在一起,对彼此放心吗?彼此之间的感情会不会因此慢慢地变平淡?”“不担心,夫妻俩心里想着只要老人、孩子、对方过得好一点,自己再苦也没关系。”朱冬梅说。

      冬梅高中毕业,有文化基础,每年到学生放假的时候,她都义务帮邻居的孩子们辅导功课,这些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邻里关系处得好,久而久之村里谁家有事都爱找朱冬梅商量,慢慢地朱冬梅就成了村里妇女们的主心骨。为了多挣点钱,朱冬梅还组织村里的留守妇女找零活干。她们接的第一单生意是加工灯泡,第二单生意是串珠帘,这两种活计很费功夫,还常常断货。她们熬夜熬得两眼通红,却没挣到什么钱。后来她们又找了第三种活计,就是加工衣服,一月下来能挣七八百元。但是,这种活计只有在冬天才有,也干不了几个月。

      朱冬梅也常常想:大城市里建设得红红火火,要是农村也能多建些工厂,她们这些留守妇女就可以就近上班了,男人们也可以在家乡找到工作,那么农民们的“团聚梦”不就可以实现了吗?不知不觉中,朱冬梅的日记内容,开始从单纯的感情倾诉,转变成更多对生活的思考。

      2008年,夏令东把妻子的日记整理加工,写成了文章《挂在月芽上的梦——民工背后的留守女人》,获得新浪网举办的“我记录2008”博客大赛冠军一等奖。2009年,《人民网》举办“我和我的祖国——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征文活动,朱冬梅的《母亲的灯》和夏令东的《童年的架子车》双双荣获金奖。2010年,朱冬梅创作的民谣《新娘歌》、《新农村》分别获得“2010年十大网络新民谣”称号和“2010年优秀网络新民谣”称号。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这几年,睢县通过招商引资,兴建了不少大型企业,农民工在家门口就可以上班挣钱了。2007年丈夫夏令东回到了县城工作,朱冬梅也在村办企业九隆面粉厂上班,夫妻俩终于实现了长久以来的“团聚梦”。朱冬梅说,她如今最大的愿望就是丈夫的工作能够稳定下来,她实在不希望丈夫再次外出打工了。

      说起以后的愿望,朱冬梅的愿望是:带孩子去北京看鸟巢、在天安门广场照张全家福、去北京动物园看国宝大熊猫。而她丈夫夏令东的第一个愿望,则是“带妻子和孩子去北京看鸟巢,看看他当年(在北京打工时)建设过的地方”;第二个愿望是利用自己喜欢写作和网络的长处,做一个本地的网站,推广家乡的特产。

      朱冬梅和夏令东夫妇只是中国亿万农民家庭的一个缩影,尽管他们的学历不高,也没有创造什么伟业,但他们勤俭朴实、敦厚、诚信的家风值得我们敬佩,他们凭着辛勤付出与不懈努力,追求梦想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朱冬梅代表了当前农民的一种新面貌,是新时期农村留守妇女的杰出代表。她的生活艰辛叫人同情,她的奋斗经历叫人感动,她的自强自立叫人敬佩。

      2011年2月,央视名嘴撒贝宁亲自来到他们家,用了三天的时间进行采访,以《朱冬梅的留守生活》为题,把这个家庭的故事搬上了央视一套节目,打动了亿万观众。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对朱冬梅式留守家庭的讨论和关注。不知从何时起,那种男耕女织田园牧歌式的农家生活早已消逝的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男人背起铺盖行走他乡,挥汗于城市的各个角落,而女人则固守在家乡,下田种粮、饲养家畜、赡养公婆、抚育孩子、牵挂丈夫……生活的担子重重落在了她们柔弱的双肩上。目前河南省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帮助留守家庭。一是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合作组织,提高机械化水平,也解决了一些农活留守妇女干不了的问题。二是对留守儿童给予特殊的关注,如办寄宿制留守儿童学校,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三是在农村推进新医保、新农保,解决留守老人的医疗保险问题,同时还进行了养老保险的试点。

      一个家庭是一个社会的缩影,通过朱冬梅的留守日记,呼唤起更多人对留守家庭的关注,也得到政府的帮助和回应。最美家庭是一个榜样,家庭小单元汇聚在一起就是最美社会、最美中国!

登录注册用户名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