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国家网信办
主办:全国妇联宣传部
承办:央视网
  • /
    和方秀云一家接触过的人,都说这家人待人平易、热心有礼。只有为数不多的老街坊,才知道这个工人家庭背后不平凡的家世——他们是著名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的后人,方秀云是将军唯一的儿媳。
  • /
    杨靖宇将军后代的全家福,前排左三是杨靖宇的儿媳方秀云。这个18口人的大家庭中,还有杨靖宇的三个孙子,两个孙女及孙子儿媳、孙女女婿,还有七个曾孙、曾孙女。
  • /
    方秀云介绍,1928年,23岁的马尚德离开确山老家外出参加革命,到1940年化名杨靖宇的他在东北壮烈牺牲,留下唯一的儿子马从云,从此再也没有回到这块熟悉的土地。在马从云17岁那年,方秀云做了马家的媳妇。
  • /
    1964年,马从云因公牺牲,年仅37岁,拉扯5个孩子的重担全部落到了方秀云身上。没有工作的她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靠纳鞋底、剪猪鬃、轧手套、当保姆维持着生计。方秀云裹过小脚,上了年纪后走路变得困难。
  • /
    公公杨靖宇的事迹,方秀云从丈夫那里知道很多,家中每一个儿孙都以此为荣,却从不张扬。关于杨靖宇的每一个影视剧和报道,家里从不落下。1958年,方秀云和丈夫去东北,从父亲牺牲的地方带回来一块桦树皮。一位将军的老战友告诉他们:“你们的父亲当年就是吃这个和敌人打仗。”从此,这块桦树皮成了马家的传家宝,也是方秀云教育孩子的“灵物”。
  • /
    方秀云经常告诫孩子: “咱是抗日英雄的后代,咱家可不能出孬种,更不能躺在爷爷的功劳簿上向政府、向组织提要求,捞好处。”1977年,方秀云想让儿子参军,征兵一开始她便第一个给继志报了名,可她不知道当时名额有限,参军是需要托关系的。为了让继志当兵,她颠着那双小脚整整跑了13次,但从没说这是杨靖宇的孙子。参军后的马继志,主动请战参加了1979年对越南自卫反击战,荣立了三等功。
  • /
    中原解放后,杨靖宇将军的战友,杨一辰来到了河南省委工作,他通过组织四处寻找杨靖宇将军的遗孤,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马从云、马锦云兄妹俩,一听说朝思暮想的父亲没了,一家人抱头痛哭。“去城里吧,组织上会照顾好你们的。”“去城里干啥,俺又没文化,俺不去。”憨直的从云当时婉拒了政府的好意。后来政府又派人来了三次,马从云才不得不答应,他被送到了开封工农速成学校,才算走出了生养他的那片黄土。而已经出嫁的马锦云,直到1986年去世,终生守在父亲的故居。图为女儿为方秀云老人准备午餐。
  • /
    方秀云老人的5个孩子都在郑州铁路系统工作,都是普通职工,有的已经退休,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二儿子马继志永远记得,跟着母亲见父亲最后一面时,父亲临终前反复叮咛的那句话:“咱是烈属,是抗日英雄的后代,咱家可不能出孬种。”
  • /
    5兄妹名字当中都有一个“继”字。流淌着英雄的血脉,却从不借英雄的知名度炫耀于外、捞取利益,甘愿在寻常的百姓生活中体味责任、品味知足——他们用这种朴素的情怀,告慰着将军的英灵。
  • /
    2014年5月9日母亲节来临之际,方秀云被评为郑州市“十佳母亲”。这位娇小、羸弱的老人,踩着颤颤巍巍的“三寸金莲”,用变形的双手接过了履行一生的职责和荣誉。
  • /

为了纪念的忘却

摄影/周波 编辑/于晓丹
责编邮箱/1714523629@qq.com

【媒体转载须经央视网及作者授权】2014/12/26

杨靖宇将军后人:甘做平凡人


         (通讯员 金英报道)杨靖宇抗日故事在全国各地大江南北口耳相传,妇孺皆知,你知道这个大英雄曾经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让日本人闻风丧胆;你知道当日本人割其头颅剖其腹的时候,里面只有树根棉絮,连日本人都心生敬畏;你知道东北吉林有个县叫靖宇县,是为了纪念这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但是你可能不知道,杨靖宇的真名马尚德;你不知道杨靖宇的后代现有18口人,生活在郑州一个普通社区里,都做着最平凡的工人;你不知道这个家庭再困难再艰难,也从不愿意对人提杨靖宇三个字,只因为他们深深懂得不能躺在祖辈的功劳簿上,而要自力更生挺直腰板踏踏实实做人,即使清贫即使简朴,他们不能丢掉的是英雄的气节。

      这个家庭的现任家长是杨靖宇将军唯一的儿媳方秀云,36平方米的屋檐下,她和5个孩子,挤了整整几十年。糊纸盒、缝手套、穿铁丝,她独自把孩子们抚养成人,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5月15日,方秀云家被授予“最美家庭”,他们的获奖感言是:“在平凡中严要求,在平淡中懂知足。” 1942年春17岁的方秀云嫁到马家,丈夫叫马从云,婆婆叫郭莲。那时候她并不知道嫁给了英雄的后代,只知道公公叫马尚德是红军。1964年丈夫马从云病逝,39岁的方秀云从此撑起了这个家,当时怀着3个月的身孕,带着最大14岁和最小仅5岁的4个孩子一起生活。现在5个孩子都长大成人,全是中共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做着最平凡的工作,由于母亲要求严格,从上学到工作,几个儿女从未对周围的人炫耀过他们是杨靖宇的后代,这么多年来,也没有因为爷爷是杨靖宇,而得到过任何照顾。方秀云经常告诫孩子:“咱是抗日英雄的后代,咱家可不能出孬种,更不能躺在爷爷的功劳簿上向政府、向组织提要求,捞好处。”

      外人可能不知道,这个最美家庭之所以美好,是因为马家有三件传家宝,照片、桦树皮和家训。

      第一件传家宝是一张照片,照片是杨靖宇将军在开封就读河南第一工业学校时拍摄的,生前唯一的一张照片。1928年,23岁的马尚德离开确山老家外出参加革命,到1940年化名杨靖宇在东北壮烈牺牲,他再也没有回到过家乡。他走时,儿子一岁,女儿出生仅五天。原照片保存在杨靖宇母亲张君手中,后传给杨靖宇的妻子郭莲,张君和郭莲临终之前都不知道杨靖宇的下落,带着深深的思念和遗憾离开,把照片传给杨靖宇的儿子马从云、儿媳方秀云,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找到他们的父亲马尚德。

      1945年,日本投降家乡解放了。确山县城不时有从东北过来的解放军大部队经过。马从云取出照片,每天都从村里来到十里外的确山县城大街上,举着父亲的照片,挨个问路过的解放军战士:“同志,你们认识我爹吗?我爹也是红军,我爹叫马尚德……”不知道站了多少天,问了多少部队,也没有父亲的消息。

      直到1950年1月,杨靖宇的战友杨一辰在《河南日报》上发表纪念杨靖宇的文章,杨靖宇的儿子马从云才知道父亲已经牺牲多年。当年夏天的一个中午,几位干部来到马从云家,问了很多情况。后来他拿出杨靖宇唯一的照片,来人立即确认他们就是杨靖宇的后代。马从云、方秀云夫妇听到来人讲述父亲1940年在长白山牺牲的事迹时,痛哭起来,早就听说东北有个抗日英雄杨靖宇,哪里知道正是他们日夜寻找的父亲。

      第二件传家宝是一块桦树皮,1953年,马从云带着妻子方秀云和长子马继光到东北为父亲扫墓。杨靖宇的老战友送给他一块桦树皮,并说:“当年你父亲就是吃这个和敌人打仗。”从此,这块桦树皮成了他们的传家宝,至今仍被母亲珍藏在柜子里。作为杨靖宇的儿子,马从云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勤恳敬业,任劳任怨。马从云去世后,妻子方秀云没向组织上提要求,而是一个人艰难地抚养着5个孩子。小儿子曾经对母亲方秀云发牢骚:“娘,我们家为什么总吃白菜呀?我要吃肉!”这时,母亲方秀云就高高地举起那块桦树皮,对他说:“儿子,我再说一遍,你是他的后人。”如此不同寻常的家教,使杨靖宇的后人们健康成长起来。

      第三件传家宝是马家的家训,杨靖宇将军惟一的儿子马从云,50年前就已因公殉职,他临终前对家人说:“咱是烈属,是抗日英雄的后代,咱家可不能出孬种。”而方秀云经常对孩子们说,“爷爷是爷爷,你们是你们。不能张扬,低调做人。一定要给爷爷增光添彩,不要给爷爷脸上抹黑。工作能力大小是一回事,但是人品一定要好……”五个孩子从小就接受来自父母严格的教育,从上学到工作,从没对周围的人炫耀过他们是杨靖宇的后代,同事们从其他途径知道后,都惊讶地说:“这么大的事,你怎么不早说呀?”小儿子马继民说:“爷爷的功绩是我们的骄傲,却不是我们的。我们只有在岗位上好好工作,多为人民服务,才对得起爷爷。”数十年来,杨靖宇的后人们就是这样,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事情首先想到不能给爷爷抹黑。

      有一位与将军生死与共多年的老战友给方秀云的5个子女改了名字,名字中都有一个“继”字,从大到小依次是:继光、继先、继传、继志、继民,意思是让他们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做无愧于杨靖宇将军后代的人。

      杨靖宇的大孙子马继光今年55岁,他两岁时发高烧耽误医治导致耳聋。现在仍在郑州铁路局物资采购中心工作。

      杨靖宇的二孙子马继志今年46岁,1977到1981年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在一次战役中,一颗子弹从肚皮的一侧划过,并留下了伤疤,他也因此荣立了三等功一次。在部队当兵的日子,他从未声张自己的爷爷是杨靖宇将军。在服役期满时,部队决定把他留下来,但是当时家中条件很差,非常需要劳动力,他做出了复员的选择。马继志现在工作于郑州铁路局机务北段,职业是司机。    

      杨靖宇的三孙子马继民今年40岁。在方秀云怀他3个月的时候,马从云病逝,马继民是遗腹子。马继民高中毕业后,1982年参军入伍,服役于南海舰队,在部队4年,谨记母亲的话:“记住爷爷,是在心里记。千万不要说出口,四处张扬。你说了,人家肯定要照顾,那样的话,你就不是爷爷的好孙子了,你就是不孝。”1986年复员,现工作在郑州市物资采购供应中心。现在,他多了一份“挂职”——他受靖宇县委县政府诚聘担任县长助理一职,他半年在局物资供应总段工作,半年到当年爷爷战斗和牺牲的地方负责红色旅游的开发工作。职责是挖掘整理爷爷杨靖宇的事迹和精神,以及东北抗联文化等,但是,担任这个职务的前提是,不要一分钱工资,纯粹义务帮助。近年来,很多商家找到继民,提出只要他以杨靖宇孙子的名义出山露面,那他立刻可以结束工人的生活,能挣不少钱。对此,继民断然拒绝,他说:“正因为我是杨靖宇的孙子,所以我才不能接受这个。”

      马家五个孩子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家教,拒绝金钱物质利益的诱惑,不借杨靖宇的名声张扬,低调低调再低调,拒绝坐享其成,自力更生,平淡生活中学着感恩知足,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现在,每逢电视台演有关爷爷抗日的节目,马继志他们姐弟几家就忙活开了。互相打电话通报哪个台在演 ,几家人就都会坐在电视台前看,往往电视看罢,老老少少18口眼里都尽是泪水。此时,我们能理解这个最美家庭,这里的每个家庭成员都记得爷爷,因为爷爷是他们永远的骄傲,但是这里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忘记”爷爷,因为他们不能依赖爷爷,不能居功自傲,他们自己用勤勤恳恳、默默奉献的精神诠释着英雄之后的拳拳报国情怀。

登录注册用户名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