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国家网信办
主办:全国妇联宣传部
承办:央视网
  • /
    这张黑白照是龚全珍最喜欢的一张甘祖昌生前照。她说,农民的身份比将军的身份更适合甘祖昌。甘将军生前一直想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他在农村辛勤耕耘了29年,把大部分工资用来修水利、建电站、建校舍、办企业。“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决不能不劳而获。”多年来,龚全珍始终铭记着丈夫甘祖昌的这句话,她和子女们一直在努力实现将军未竟的心愿。
  • /
    1957年8月中旬,由于在战争年代多次负伤,甘祖昌解甲归田,带着妻儿老小一起回到阔别20多年的家乡江西省莲花县沿背村。当时的龚全珍34岁,她在山村做了一名教师。跟丈夫一样,她也把大部分工资用来帮助村里的建设。图为甘祖昌(左三)生前在家乡带领社员劳动。
  • /
    1986年3月,甘祖昌因病去世,这一年,龚全珍63岁。尽管年过花甲,但龚全珍下决心一定要替丈夫实现他未竟的心愿。图为甘祖昌夫妇的早年合影。
  • /
    几十年来,龚全珍与村里的很多贫困户结成了帮扶对子,资助了数百名贫困学生。图为龚全珍在走访结对居民。
  • /
    2012年,龚全珍和女儿一起,在当地居委会的协助下,办起了工作室,努力帮助群众解决生活上的问题。龚全珍还创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爱心基金会,她的女儿、外孙每个月都会拿出部分工资捐到基金会里。图为龚全珍和家人一起包饺子。
  • /
    为了不给子女增添麻烦,龚全珍住进了养老院。在养老院的日子里,龚全珍也没有把自己视为被照顾对象,她总是亲自擦地板、补衣服,还经常组织老人们共同学习,拿出生活费为大家购买营养品。
  • /
    这是龚全珍穿了多年的夹袄,她一直舍不得买新的,破了补,补了继续穿。
  • /
    龚全珍平生一大爱好就是看书,只要有时间,她就要翻翻书。龚老看书的内容比较杂,文学、时事、政治、军事方面的书都有涉猎。天气好的时候,龚老会跟女儿一起到新华书店、书刊门市部购买书籍和杂志。
  • /
    多年来,龚全珍一直在坚持写日记,尽管她现在已是90高龄。龚全珍说,自己年纪大了,更要多写写,这样脑子才不会衰退。
  • /
    龚全珍有个可爱的曾外孙,她经常教他读书,给他讲故事,陪他做游戏。这个时候的龚老总是非常开心,仿佛年轻了很多。
  • /
    龚全珍喜欢出去遛弯儿。每每吃过饭,在女儿的陪同下,龚老就到附近的广场散步。当她看到一些上了岁数的环卫工人时,总要与他们聊聊天。
  • /
    城北小学德仁苑里的小学生都是孤儿,自2011年以来,龚老和她的女儿经常来到这里,为这些小朋友送上关怀。“现在属于我的时间已不多了,所以我要更珍惜这宝贵的时间,多做对社会有益的事。”龚全珍说。
  • /

难忘“将军令”

摄影/贺治斌 编辑/杨小淼
责编邮箱/1714523629@qq.com

【媒体转载须经央视网及作者授权】2014/12/24

为大家舍小家,开国将军夫人龚全珍的幸福家庭


         (通讯员 金英报道)俗语说“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但是,龚全珍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也不难”! 龚老说“自己每天都来检查检查自己,这一天都干了什么事情,做的事情对人民有好处没好处。我就是用这个方法,来不断纠正自己的‘好逸恶劳’。”这位年逾90岁,有着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2013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一首《老阿姨》,将龚全珍老人的事迹唱遍大江南北,也让更多的人为她的精神所感动。

      龚全珍,91岁,开国将军甘祖昌的夫人,山东烟台人,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入党。1957年,甘祖昌不当将军当农民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龚全珍离开繁华都市随甘祖昌离开都市回到莲花县坊楼镇沿背村,参与家乡建设。县文教局安排她在坊楼乡九都中学任教,她在那里一干就是13年。后来,她调到甘家小学当校长,仍然是吃住在学校。几十年如一日,扎根这片红土地上,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龚全珍的女儿回忆说,“妈妈一心扑在工作上,没时间管我们,平时生活爸爸照顾得多一些。有时我们的衣服裤子破了洞,爸爸会先用针线粗粗地缝起来,等到星期天妈妈回来,拆开了再仔细平整缝补结实。妈妈的手很巧,很能干。她每个周末回家,放下东西开始忙活。拆洗被褥,缝补衣衫,搞卫生,为我们改善伙食,恨不得把一个星期的活都干完。我小时候分不清她是学生的妈妈还是我的妈妈,只记得我爸爸说过:妈妈是学校的妈妈。”

      1986年3月,甘将军因病离世,这一年,龚全珍63岁,尽管已过花甲,但为了不给儿女增添麻烦,龚全珍住进了县幸福院。在幸福院的5年中,她把自己当作是院里的工作人员,组织老人们开展政治学习、擦地板、补衣服,还拿出生活费为老人们买营养品。院里有个12岁的女孩谢小英因家境贫寒只读了小学二年级就缀学帮人做保姆,还有一个工友老刘的孩子刘海青学汉字拼音硬是拼不出来,龚全珍便自己掏钱买来课本、文具,辅导他们读书,后来,她索性办起了一个幸福学习小组,将院里的孩子都组织起来。她的幸福学习小组一直坚持到1997年才搬离幸福院。

      在幸福院旁,住着残疾人尹韵娇一家子, 2005年,尹韵娇检查出患了白血病。龚全珍了解到她的困难后,主动帮助她照看小孩,并带头捐款3000元,联系好医院,让她接受治疗。在龚全珍的带动下,她的亲朋好友纷纷慷慨解囊,帮助尹韵娇战胜了病魔。对尹韵娇一家的关心和帮助,龚全珍一直坚持了15年;家境贫寒的社区党员刘青松体弱多病,龚全珍主动与其结对帮扶,并多次上门看望,捐款捐物;社区里一个困难家庭中就读中学的女孩面临辍学,并不宽裕的龚全珍毅然资助其2000元,使得这名学生顺利完成初中学业……

      从教师战线退下来的龚全珍始终关心下一代的教育成长。2003年,她加入了县镇两级的老干部宣讲团,经常为青少年作爱国主义传统教育报告。有一次,她应邀到凫村中学作爱国主义传统教育讲座,讲完后,看到学校里空荡荡的图书馆心里很难受。回到县城后,她拿出平时省吃俭用积攒起来的生活费,到县新华书店购买了1000多册书籍,送到了凫村中学。不久后的一天,龚全珍在县关工委看报,无意中听到工作人员说起县关工委打算购买《激励永远》教育光盘捐赠给学校,但还有部分资金缺口的事,她又毫不犹豫地捐出了2400元。

      2011年,琴亭镇在社区建立龚全珍工作室,聘请她作为辅导员,她愉快地答应。她每周都会来到工作室,与群众沟通交流,帮助群众解决思想和生活上的问题。担任社区辅导员期间,她一丝不苟,语重心长,真情流露地谈自己的革命信念,讲述甘将军不谋私利,一生为党、为人民作奉献的感人事迹,并勉励社区同志要珍惜大好时光,搞好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服务。

      据统计,2013年以来,萍乡市逐步建成了近300个“龚全珍工作室”,共结对帮扶困难群众和学生近3600多人,为基层群众解决实际困难9200余个,培养锻炼出了一批龚全珍式的好党员、好干部。此外,工作室还于2013年11月成立了“龚全珍爱心救助基金会”,截至今年5月,共收到现金和物资捐赠总计约60万元。如今的龚全珍已不是一个人在奉献,龚全珍工作室就像一个雷锋群体,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响应。对于这一切,龚全珍平静地说:“为党工作是本分,离休不等于离岗,自己做的事情哪怕再小,都是在延续甘祖昌建设美好家乡的梦想。”

      最值得一提的是,龚全珍老人有写日记的习惯,她写了四十多本日记,每一篇日记都在记录在反省在思考,后经过她同意编著而成《龚全珍日记选》,既记述了一个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点点小事,又记述了50多年来一个共产党员经历的国家政治风云变幻和重大事件在普通民众中的真实情况。这不仅是她心血的结晶,更是老人心路历程的真实记录;不仅是她个人的私有财产,更是党的精神财富。每一本日记本的扉页,烙上的是老人对党的坚定信仰;字里行间透出的,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

      龚全珍夫妇对孩子们要求非常严格,从不会利用自己的身份为儿女们谋私利。大女儿当年想去当兵的时候,甘祖昌不但没有帮忙,还让军分区领导严格体检;把二女儿推荐上大学的指标让给了家庭贫困的退伍兵。本来作为将军的遗孀,她有资格享受政府提供的更好的生活待遇,但她一直不同意政府给她改善生活条件。甘祖昌将军去世后,她继续保持着节俭的美德,住普通民房,吃粗茶淡饭,穿粗布棉衣。节省下来的工资,她全部资助给了困难群众和学生,就像甘祖昌将军当年一样。“我从不认为自己身份特殊,但我有一份特殊的责任,就是要把老甘的精神传承下去。”全家人坚守着甘将军的理想和信念,感悟着龚全珍的无私大爱,在背后默默照顾她、支持她、追随她,并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兢兢业业,自觉加入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向社会奉献爱心、服务好“大家”。为大家舍小家,全家人的理解支持是这个家庭最美丽的闪光点。

      “健康时,每周去一次福利院,为孤寡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有病时,不住特殊病房,不用价格昂贵的进口药品……逝世后,生前最后一个月的工资作为我此生最后的党费;生前资助的5名贫困大学生,要求子女们继续资助到毕业……”这是龚全珍向党组织递交的承诺书。真正实现了那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登录注册用户名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