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不是为了钱才当医生的。”今年54岁的刘庆民,是山东泗水隈泉村的一名乡村医生。从医36年来,他一直坚持先看病后交钱,无偿为困难家庭免费看病,攒下欠条1800多张,为乡亲们垫付医药费9万多元。这些欠款,他从没有要过,也从没有想要过。
  • /
    隈泉村远离县城,地处山区腹地,远近有二十几座山头,群众看病极不方便。为了方便远近8个自然村、1892名乡亲及时就医,刘庆民坚持24小时出诊。崎岖颠簸的山路,记录下他与6辆自行车、7辆摩托车一同走过的痕迹。
  • /
    这是刘庆民曾经用过的药箱和听诊器,其中一个还是纯铜的,现在已经极为少见。多年来,光是听诊器,他就用坏了七八个。
  • /
    74岁的陈五柱老人是附近西刘村的,老人无儿无女,孤身一人,生活贫困,就医完全免费。在刘庆民的诊所里,像陈五柱这样完全免费的孤寡老人,还有五位。
  • /
    这种乌托邦式的“免费就医”理想,给刘庆民带来一堆堆的欠条。这些欠条,最早的有1979年的,小则十几元,大到几百元,最大的一笔有1万多元,但欠账的人已经去世。刘庆民说,有条件还,人家肯定会还,不还,是因为没钱,留着这些单子,不是为了要账,而是要时刻提醒自己和孩子坚守当初的承诺。
  • /
    2010年,刘庆民被查出患上了膀胱癌。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候,他依然没想过拿着欠条去换钱。后来经过手术,刘庆民的身体渐渐康复,但还需要定期检查。
  • /
    如今最让刘庆民欣慰的是,自己的卫生室后继有人。儿子刘壮壮和儿媳席丽华都在中医学校学过医,两位懂事的年轻人放弃了原本可以留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了家乡。看着儿媳穿梭在注射室和药房之间,动作熟练地给村民打针、换药,刘庆民笑着说:“科班出身的就是跟我这半路出家的不一样,适应得挺快。”图为儿媳席丽华在诊所工作。
  • /
    儿子刘壮壮来到诊所后,承担了大多数半夜出诊的工作。半夜村民家有小孩感冒发高烧,接到电话后的刘壮壮会立即骑着摩托车上门。他说,自己干了这个工作,才真正体会到了父亲的辛苦。
  • /
    信息化给大山里的村民带来了便利,儿子刘壮壮已经开始通过网络向市里上传患病村民的新农合信息。
  • /
    早些时候,刘庆民要骑着自行车,行几十里山路去进药。实行城乡医疗一体化后,有专人送药上门,刘庆民再也不用跑山路了。
  • /
    在刘庆民的药箱里,常备的药物有四五十种。邻村三山口村的几位孤寡老人一直被刘庆民记挂着,他经常会去邻村探望他们。山里的气温很低,有时候儿子刘壮壮想替父亲过去,但刘庆民不放心,执意要亲自去。
  • /
    三山口村是个只有100来人的小村庄,72岁的魏党常孤身一人。这些年来,刘庆民没少往他家里跑。帮老人检查完身体后,刘庆民还不忘给老人留下些常备药。
  • /
    作为山村里的一名赤脚医生,除了卫生室,刘庆民家里还有土地。刘庆民说,这些年亏欠家人太多,几乎没带妻子逛过一次街、拍过一次照,心里十分内疚。去年,有好心人帮助,他才带妻子去看了一趟天安门。图为刘庆民的妻子。(图为记者翻拍照片)
  • /
    如今,在刘庆民的卫生所里,儿子儿媳的业务逐渐熟练。对于未来,刘庆民说:“要把诊所办得更好,让山里的乡亲们看病更方便。”图为刘庆民和儿子、儿媳在诊所前合影。
  • /

乡村医生刘庆民

摄影报道/李文亮
责编/杨小淼
责编邮箱/1714523629#qq.com

【媒体转载须经央视网及作者授权】2015/01/19

登录注册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