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杨希林,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磐安镇南街村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他继承父亲遗志,三十年无偿造林、护林、护路、排洪。平整荒山开渠道,挖通了长达1000多米的鸦儿沟排洪渠,建造了磐安镇镇区南山320亩防护林带。
  • /
    吃过晌午饭的杨希林,从妻子手里接过两岁多的孙子抱了抱,便和几位村民拿着手锯、铁锹、耙子上了南山,巡查树林、修剪枯枝、清理杂草。这些事都是杨希林每天要做的,几十年如一日。
  • /
    在磐安镇南山脚下,有一处松柏掩映的墓地,这里长眠着杨希林的父亲杨金昌。墓地不远处一间几乎塌毁的土房,是杨希林和父亲曾经看林住过的房子。
  • /
    远处是三十多年前父亲盖起的护林房,现由于年久失修已经坍塌,杨希林一直想把护林房重新修整,但是由于没有经济能力,也只能偶尔去看看。
  • /
    磐安镇的鸦儿沟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时有山洪暴发,威胁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也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杨希林的父亲杨金昌是杨家村大队长。1981年,为了农民群众的安危,他不顾家人反对,用自家承包的水浇地兑换了鸦儿沟边的山旱地,开始植树造林,改善当地生态。
  • /
    可树未成材,林未连片,杨金昌就撒手而去。父亲去世后,二十岁出头的杨希林拿起父亲放下的铁锹,秉承遗愿,主动承包了磐安镇南山脚下的防护林看管和造林任务,一干就是30年。
  • /
    村子里几位愿意帮助杨希林的朋友,没事时经常帮着在山上巡查、护林、植树。看着亲手种的树苗一天天长大,杨希林干劲十足。
  • /
    在村子后山坡的树林里,写有“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的红旗早已褪色。杨希林和村民拉来石板,在树桩上做成石桌石凳,为村民修建了几处夏天休闲的地方。
  • /
    每天回到家陪孙子,是杨希林最轻松的时候。还没到家门,杨希林看见小孙子已经早早等在了路口。
  • /
    村子里,大多数人家将门前的树都砍了盖起新房,杨希林家门前四棵高大的树很是显眼。
  • /
    杨希林在家附近的工厂里兼职一份临时工,每月1200元工资,一边要维持家庭日常开销,另一边还要继续购买树苗种树。
  • /
    家里人一提起种树,就开始数落杨希林连家都不顾,“啥也不管,打工挣的1200多元大多都贴补到树上了。”
  • /
    杨希林每天盼着绿满南山,将自己制作的喷绘贴在村子的路边上。杨希林在身份证上的姓名是“杨西林”,父亲开始种树后就把儿子的名字改成了“希林”,希望他子承父业,把义务植树造林坚持下去。
  • /
    三十年无偿造林、护林、护路、排洪,父子俩带领两队人义务造林,换来磐安镇南山的一片葱郁。如今,最让杨希林慰藉的就是这些奖状了。
  • /
    多年算下来,杨希林用于鸦儿沟植树的资金至少有10多万元。为了心中的绿色梦想,杨希林宁愿背负重担,坚守清贫与拮据。磐安镇南山上满山满洼的郁郁葱葱,是杨家父子两代人的希冀,更是杨希林30年如一日的坚守。
  • /

两代人的绿化梦

图片来源/CFP
责编/于晓丹
责编邮箱/1714523629#qq.com

【媒体转载须经央视网及作者授权】2015/03/23

登录注册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