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新疆的哈密地区,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放弃了都市生活的繁华与喧闹,整日与孤独为伴,以大漠戈壁为家,饱览自然华章,触摸大地脉动。他们就是新疆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十一地质大队东天山沙垄南一带1:50000地球化学普查项目组。
  • /
    5月23日8时整,太阳已高挂在茫茫戈壁上空,射出耀眼的光芒。一股股热浪驱走了残留在沙砾间的寒气,开始在地质队营地的四周蒸腾。
  • /
    队员们准备给车辆加油。油料是从200多公里外的哈密市拉来的,大家都格外珍惜。
  • /
    马军给队员做了简洁的工作交代,队员们又仔细检查了一遍随身携带的罗盘、GPS卫星定位导航仪等勘探设备,分乘两辆皮卡车驶向戈壁深处。汽车的轰鸣声打破了亘古荒原的静谧。
  • /
    马军在作业区采集岩石样本。马军是新疆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十一地质大队东天山沙垄南一带1∶50000地球化学普查项目组的负责人。
  • /
    项目组共有12人,8名技术人员、4名后勤保障人员。项目组负责勘查哈密地区沙垄南一带1200余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矿产分布情况,为下一步在该区域找矿提供科学依据。项目区地处戈壁荒漠无人区,距营地最近的村镇也有200多公里之遥。
  • /
    队员们每天的勘查线路在头一天就已确定好。当日的勘查任务是在一处1.8平方公里范围的断裂破碎带上,测制两条2.2公里长的地化剖面,并采集岩石样本。设定好勘查线路后,每隔40米就要采集200克左右的岩石样本。
  • /
    中午时分,队员们在野外就餐,补充体力。张刘强(左一)说他一开始每天要喝六公斤的水,现在只要两三公斤就能维持一天。
  • /
    回到营地,项目组长田佳庆(右一)和队友在整理岩石样品,准备打包送回实验室。小田今年26岁,2011年毕业于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的他可谓子承父业,虽然只有不到4年的工作经历,却已是一名“久经沙场”的地质工作者。他每年都有近9个月在野外开展地质勘查,足迹遍布南北疆,曾有过从5米多高的土坎上跌落下来的经历。
  • /
    回到营地后,队员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脱下厚厚的野外工作服,洗去一身的尘土。
  • /
    厨师余海宽在给大伙准备晚饭。看着队员们每天早出晚归,余师傅也尽量变着花样满足他们的胃口。
  • /
    入夜,营地四周万籁无声,只有满天星斗为伴。
  • /
    队员们在宿舍里观看电脑里存储的电影。孟志豪(右二)说,很多电影对白他都能背下来。孟志豪是成都理工大学矿物矿床岩石学专业在读研究生,今年24岁的他是团队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 /
    队员们养了一只小狗,取名“锤子”。“锤子”格外黏人,见到生人也会摇头摆尾地主动示好。“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这是马军经常对技术员们说的一句话。队员们欣慰的是,他们的付出换回了一袋袋沉甸甸的岩石样本和一个个数据详实的矿化线索,不断填补着新疆地质勘查工作的空白点。
  • /
    队员们在营地合影留念。2014年6月开始,一年的时间里,马军和技术员们几乎走遍了区域内所有勘查点位。下一步,他们将马不停蹄地开展哈密地区卡瓦布拉克一带钨锡矿远景调查。“干这行会上瘾,那种痛并快乐的滋味只有身在其中才能体会得到。”马军说。
  • /

把脉大地的找矿人

供图/CFP
责编/于晓丹
投稿邮箱/1714523629#qq.com

【媒体转载须经央视网及作者授权】2015/06/24

登录注册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

北京市 海淀区

粉丝142388人

北京市 海淀区

粉丝869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