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30
奔跑的“创客”
  •   “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指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当下,“创新”已成为激发中国经济发展新能量的不二选择。有这么一群与众不同的创业者,他们是新时代的“创客”,把想法付诸行动,在实现梦想的路上奔跑着。
  •   创客能做的并不只是机器人、互联网或者智能硬件,陈秋媚和她的一帮文科生小伙伴愣是以课题研究的精神赋予了创客突破常规的外延。正是这帮文科生捣鼓的以关注产后妈妈抑郁的新媒体干预项目,在400多个团队中脱颖而出,晋级2015年第一届大学生公益创客项目百强。 胡可/视觉中国
      与很多少年创客的项目往往止步于硬件搭建不同的是,陈秋媚的这个平台搭建走的是社会调研以及社会资源整合先行的道路。即便是平台细节尚未丰满的当下,她们已经开始接触更多的社会资源。“很多人来找我们谈合作,因为现在中国很少有关于心理健康的APP。我们已经在和计生委、妇联和一些专业医院联系洽谈了,很多(人和机构)也愿意给我们专业上的帮助。我们已经争取到一个机会参加一个产后抑郁筛查小组了。这种调研活动也会给我们的项目带来很大的益处。而且,我们也在与青岛安宁心理医院在进行洽谈,让这个项目更有专业的权威性。”陈秋媚说。她和她的创客伙伴们对项目的未来充满信心。
  •   2015年5月12日,浙江杭州,“花樽与花生活植物馆”创始人张乐乐和史炯。 孙伊豆/视觉中国
      “花樽与花”是一家初创的植物馆,坐落在浙江工商大学的油菜花地。设计专业的史炯和张乐乐是它的创始人。她们十分喜欢多肉植物,除了看好多肉植物的市场前景,两人还受到“环保类”纪录片的影响,她们希望通过多肉植物把环保的理念带到每个人的身边。
  •   2015年6月26日,杭州,唐艺嘉采用的是冷制法,基础原料为各类天然植物油、各类天然植物精油、氢氧化钠,以及檀香粉、绿酪梨油、矿泥、矿盐等天然原料。全程手工制作,不使用任何机器。一块肥皂经历配料、制作、晾晒、储存熟化的整个过程,耗时数月。 杜国平/视觉中国
      唐艺嘉大学阶段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之所以会踏上制作肥皂的道路,她说“这完全是出于女性的爱美之心”。去年年初,唐艺嘉与法国留学回来的胡格菲一起创办了公司“醇典”,开始了制皂生涯。唐艺嘉把她们的职业称为“制皂师”。
  •   2015年9月1日,河南洛阳,宜阳县永晖创业孵化基地里的95后小创客吕逸飞正在加紧安装3D打印机。 视觉中国
      20岁的小伙吕逸飞是一个刚刚进入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大一的暑假期间,吕逸飞的第一台3D打印机面世。这一次成功让吕逸飞一发不可收拾,组建了自己的3D打印机研发团队。来自各地的订单常常让他忙得不亦乐乎,用吕逸飞的话说就是除了吃饭睡觉其他都是工作的时间。
  •   2015年4月13日,武汉,熊小飞、赵蔺、冯盘龙创客团队制作的穿戴式臂环,可模拟手部动作,操作电子设备。 苗剑/视觉中国
      虽然“臂环”只能控制PPT播放,但其广阔的市场前景已被很多“风投”盯上。四五家风投机构通过各种途径联系上熊小飞,希望能够投资这个具有颠覆性的项目。已熬过创业初期的熊小飞、赵蔺、冯盘龙,现在有了更多选择余地。但他们也有更清醒的认识:“创业的艰难过程让我们明白,只有像创客一样,把产品做到极致才能有出路。”
  •   2015年6月19日,陕西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大四学生梁耿在帮客户剪纸。同样是毕业生,别人都忙着参加各种聚会,他不紧不慢地追求自己的剪纸爱好。 袁琛/视觉中国
      “11岁就开始接触剪纸,到处采风练习,不懂的就问老人家,每天都要练习。虽然学的是影视动画,但剪纸对于我的帮助是最大的。从教人剪纸,到办展览,再到自己开的以剪纸为主的工作室,都是经过努力得来的。”梁耿说。
  •   陈小颖是个地道的广州女孩。小时候,父母在广州开外贸服装厂,所以她的童年几乎都是在服装厂的车间度过。她儿时最喜欢玩的游戏之一就是给芭比娃娃换衣服,也就是在那时她有了一个当设计师、做裁缝的梦,而陪伴她的芭比娃娃也越来越多。 吴俊松/视觉中国
      大学毕业后,陈小颖与一起学设计的同学回上海在淘宝上创立了自己的女装品牌。本来父母希望她能留在国外,但她却开始了自己做设计师、自己做模特、自己当老板的创业生活。无奈的父母以100万资助作为“赌注”,告知她如果创业失败就必须得老老实实去上班。仅3个月时间,投资所剩无几。就在绝望的边缘,双11帮她实现了大逆转。仅一年的时间,就成为了每月营业额可达200万元的“网红”。
  •   2015年8月31日,河南许昌,“最初,公司只有两个人,现在是三十人的团队!”戴着一副眼镜,唐德兵说话简洁有力且严谨。牛志勇/视觉中国
      唐德兵是位于河南许昌市区新兴路西段的一家软件公司的资深程序员,同时也是这家公司的两大创始人之一。“我们想做许昌最幸福的IT公司!”唐德兵说,创业让自己不断成长,这是自己几年来最大的收获。如今,他们开发了一个智万家云平台,努力让许昌市民实现“住智慧小区,过智能生活”的美好愿望。
  •   2015年1月27日,广西桂林,送快餐、送文件、送礼物,甚至帮人求婚……26岁的小宇常常一天睡觉不超过6小时,马不停蹄地奔走在桂林市区的每一个角落,他从事的是一份“跑腿”的工作,年轻人都管他和他团队的小伙伴们叫做“小超人”。 唐寅/视觉中国
      小宇是“小超人”队伍最早的成员。有一天,小宇在网上看到,很多大城市有人专门替人跑腿,生意好像不错,跑腿公司也能解决类似于甜品店等很多店面的外卖问题,这让小宇想到了自己创业。也是从那时起,小宇在创业的路上尝尽了酸甜苦辣。桂林所有大街小巷,他都跑过了一遍又一遍。他队伍的成员平均一天15单,每个月也有四五千块钱,像他自己那样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的,可以赚七八千左右,在桂林这样的城市算比较高的收入了。
  •   2015年9月25日,广东省珠海市,仝倩是一名海归创业者。因一次偶然的契机,她选定在珠海从事农场家禽养殖。 郗建新/视觉中国
      每一只仝倩销售的生鲜鸡腿部都套有一个脚环,消费者只要拿出手机微信一扫,即可看到这只鸡的“身份证”:生长了多少天,每天吃喝什么饲料,检疫检验日期都有明码标识。目前在珠海,仝倩的生鲜鸡门店已经开了六家。如何把店面销售和网店销售结合起来,是仝倩正在计划的一件大事,毕竟通过网站购买生鲜产品,消费者还有一个很长的适应过程。
  •   2015年6月20日,甘肃平凉,建起“无公害蔬菜微工厂”的“创客”王煜。 郑兵/视觉中国
      在谈到当初为什么入行时,王煜介绍,源于以前当包工头工程款难要,平时也吃不到放心蔬菜,于是突然萌发了想自己大胆尝试去做一件有益于社会和人们饮食的事情。王煜目前创办的“俊煜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说得简单些,就是一个“无公害蔬菜微工厂”。“微工厂”有三四间很大的温室,主要运用“水培技术”培育豆苗。王煜说:“我们培育的豆苗不打农药不施肥,更不添加任何生长素,通过自然生长而成,属于纯绿色有机无公害蔬菜,营养价值非常丰富。”
  •   珍妮很要强,她觉得自己可以像一个男生一样去奋斗。 视觉中国
      珍妮生活在杭州,今年24岁,一名红酒上门服务项目创业者。创业将近一年,珍妮已经给超过一万人次提供了红酒服务,现在已经有了从进门到出门的一整套服务标准。珍妮说自己不是卖红酒,而是希望能够传递一种文化,在大家喝酒时给大家讲解红酒的知识。
  •   2015年7月6日,北京,“不久的将来,家家都有机器人。”这是比尔盖茨的预言。从IT时代进入“RT(Robot Time) 时代”,姚国才是其中一位领跑者,所谓的80后“RT男”。 新华社手机电视台/视觉中国
      姚国才,来自福建,1988年出生,北航博士。当其他同龄人为找工作、买房买车忙的焦头烂额之时,姚国才已经找准定位,开启了自己的创业梦想——发展教育机器人。“在以往应试教育大背景下,中国诞生了新东方、李阳英语,而现在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主流趋势,我们要成为素质教育里的新东方。”姚国才说。
  •   2015年8月12日,贵州毕节,龙梅与苏涛在服装生产线上制作民族服饰。 杨文斌/视觉中国
      妻子龙梅负责采购和“订单销售”,酷爱民族文化研究的丈夫苏涛负责设计服装图案。秉承“敢拼、敢闯、敢试”的创业理念,加上款式新颖,图案设计大胆,这对70后“夫妻创客”制作的民族服饰深受客户欢迎,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
  •   2014年12月4日,深圳,创客潘昊。 胡可/视觉中国
      四川小伙潘昊看到了硬件生产的商机,当起了创客的“军火供应商”。“我们的产品,是要加速硬件创业者从idea(创意)到prototype(原型)的过程。”潘昊创办的深圳矽递科技已经成为全球前三的开源硬件制造商,年销售额5000万元人民币。而且潘昊成功地聚集了一个创客圈子,这意味着在未来开源硬件的基础上,会源源不断地产生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应用。
  •   2015年8月27日,武汉,手握众多国家发明专利的何宽最想做的是把创意转化成产品。 孙辰/视觉中国
      何宽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专利咨询公司担任咨询师。他发现每年都有大量的原创技术申请专利,但是申请专利后,技术就“变成”了一张“专利证书”。因此何宽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和两位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创办了公司,立志把其中一些好的专利做成项目产品推向市场。
  •   2015年10月4日,安徽定远,管中林的床上杂七杂八地摆放着纸、笔、橡皮以及设计图纸。床就是他的工作台,他经常半夜醒来,躺在床上就进行设计。 楚接舆/视觉中国
      54岁的管中林只有中学文凭,可他却是一位“发明达人”。目前他已经拥有48项专利,并且组建了一支拥有22人的创客团队。管中林说:“我才五十多岁,还想多多探索大自然,用一个农民的倔强去为这社会这做些什么。”
  •   2015年5月7日,河南省洛阳市,王智雷在手绘墙画创作现场。 视觉中国
      王智雷是一名手绘墙画的创业者,大学毕业后创建了自己的手绘墙画工作室。从创业初期,王智雷第一笔大单赔了2万多元,到现在手绘墙画事业基本进入稳定的发展期,王智雷表示,创业真的很艰难,很辛苦,但是自己喜欢画画,这样的生活非常充实。
  •   2015年4月8日,合肥,一批迷恋无人机的90后为着自己的研发之梦不断寻路。图为合伙人:陈祖奋、艾明月、刘甜甜、肖尚读。 视觉中国
      团队核心成员刘甜甜表示,最大的现实困境就是可支配的流动资金太少。因为创业不久,对于公司的经营管理方面经验尚缺,有时订单预付款环节出现问题,有时又遭遇订单尾款久拖不结。大笔订单来了,但用于生产制造的原材料采购钱时常捉襟见肘,大家常常一天只能吃上两顿饭。
  •   胡佳佳给自己的大闸蟹旗舰店取名“胡农”。他认为自己是“新时代的农民”,虽然自己生活在乡村,但“互联网让自己随时与世界在一起”。  吴俊松/视觉中国
      2009年,胡佳佳在大一时开始自学开淘宝店铺卖大闸蟹,养了十几年蟹的父亲极力反对儿子“不务正业”。“一年养三四万只蟹,却连8只蟹都不给我”,胡佳佳回忆获得第一份订单后的遭遇,至今仍感概万千。胡佳佳的父亲以前只希望儿子大学毕业能找一个体面的工作,也算不枉自己这么多年在阳澄湖上风里来雨里去。但经过一年多的发展,胡佳佳自己家的蟹池养的大闸蟹已经供应不上了,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甩开批发商贩,营业额从几十万、上百万、再到去年3000多万,员工20多人,合作蟹农40多家,养殖水域达上千亩。

登录注册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

往期回顾更多